中國基金報記者 趙心怡 劉明 閆晶瀅
這兩天,又有多家券商密集召開2022年度業績說明會!
4月6日,東興證券、中原證券召開業績會;7日,招商證券、中信建投、海通證券和光大證券四家券商召開業績會?;咏涣髦?,有投資者針對海通證券子公司海通國際暴雷、招商證券IPO撤否率高、交易商協會對光大證券等4家涉及發行環節違規金融機構啟動自律調查、中信建投是否收購其他券商,東興證券投行項目涉嫌欺詐等熱點事件直接發問,相關券商也都予以回應。
海通證券回應海通國際巨虧
3月19日,海通國際一則巨額預虧公告震驚市場,2022年公司虧損額預計高達64億-66億港元。隨后,海通證券總經理助理、海通國際執行董事、董事會副主席、董事總經理、行政總裁林涌提交了辭職報告。
業績說明會上,海通證券財務總監張信軍回應稱,海通國際2022年虧損的主要原因:一是因香港市場首次公開發行募資金額和現貨市場日均成交量下降,傭金和費類收入下降52.6%至15.4億港元;二是投資虧損,包括與二級市場交易的股票和債券投資相關損失約34.4億港元,以及因相關投資估值隨可比公司市值及底層資產狀況下跌,導致私募債權與股權投資和另類投資相關的公平值損失16.5億港元;三是減值15.9億港元,系因抵押品市場價格或估值下調計提信用減值。
從海通證券披露的年報來看,2022年底境外資產比例為31.76%,可見海通國際在其跨境服務業務中的重要地位,而作為海通國際母公司的海通證券2022年主要業務收入也全部下滑,在頭部券商中下滑幅度尤為顯著。
2022年,海通證券實現營業收入259.48億元,同比下降39.94%,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65.45億元,同比下降48.97%。具體業務方面,交易及機構業務收入降幅最大,為-17.05億元,同比下滑了115.63%;投資銀行業務收入下降了24.69%;資產管理業務收入下降了33.37%。
業績說明會上,海通證券總經理李軍對于2022年營業收入下滑的詳細解釋是:“財富管理板塊收入94.53億元,同比減少13.8%,主要是市場股基成交額和兩融業務規模同比下降,經紀業務凈收入、融出資金利息收入也同比減少;投資銀行板塊收入42.62億元,同比減少24.7%,主要是香港市場股權融資規模大幅縮減,境外投行收入同比減少;資產管理板塊收入30.86億元,同比減少33.4%,主要是資產管理規模下降,管理費和表現費收入同比減少;交易及機構板塊收入-17.05億元,主要是資本市場下跌導致投資收益減少;融資租賃板塊收入50.90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p>
對于海通國際暴雷后的營運情況,海通證券董事長周杰也向投資者進行了更新,他表示海通國際已開始實施3.0戰略轉型,主動壓降資產負債規模,增加費類業務收入,優化營收結構。
周杰進一步闡述道:“盡管市場環境的波動導致暫時性的經營業績下挫,海通國際仍將繼續深化3.0戰略轉型,擴大費類業務收入來源,降低經營業績的周期波動性,提高風險抵御能力,同時緊緊圍繞投行主業,大力拓展客需業務,控制風險敞口,保持資產負債規??傮w穩定。2023年3月22日,標普維持海通證券及海通國際的‘BBB’評級,長期評級的展望為‘穩定’。目前,海通國際主要業務正常開展?!?/p>
回應IPO撤否率招商證券:經濟周期影響,對2023投行業績充滿信心
召開2022年業績說明會的前一天,招商證券在互動平臺回應“公司降薪會不會影響公司經營”時表示:公司始終秉持市場化經營理念,在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下,由董事會依規制定薪酬激勵體系。遵循業績目標對標市場、薪酬水平對標市場的雙對標原則,根據崗位價值、業績結果、績效表現、全面風險管理和合規管理落實情況等多維度確定有競爭力的薪酬水平,做到“業績升、薪酬升,業績降、薪酬降”。公司積極探索并落地實施短期與中長期相結合的人才激勵措施,依靠德才兼備的高質量人才推動公司穩健經營和可持續發展,未來將持續加強對領軍人才、核心骨干人才、技術人才、青年人才以及一線崗位員工的培養與激勵力度,采用多元化激勵手段激發員工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4月7日上午的業績說明會上,有投資者直接對招商證券IPO撤否率高這一情況的背后原因發問。據wind數據,2023年第一季度IPO項目共有79個被撤否,其中保薦機構是招商證券就有7個,已超過去年全年,2022年招商證券僅有4個IPO項目被撤回。
對此,招商證券總裁吳宗敏表示,根據目前行業內通用的統計口徑,公司2022年項目撤否率為15%左右,在前20大券商中排名14,相對處于比較低的水平。
對于項目撤否的原因,吳宗敏稱:“項目撤否的主要原因是受經濟周期等多種因素影響,發行人業績出現下滑,這也是市場上主要的撤否原因之一。投行業務是公司重點布局的業務,我們對2023年投行業績恢復性增長充滿信心?!?/p>
招商證券投資交易業務的大幅下滑也引起投資者的關注,投資者的提問還涉及招商證券在這方面將會有哪些調整措施,以及是否加大非方向性業務投入。
吳宗敏表示,2022年,全年市場主要指數均震蕩下行,上證綜指、滬深300指數、創業板指較年初分別下跌15.1%、21.6%、 29.4%;債市風險多發,中債指數全年漲幅僅3.3%,明顯低于過去十年4.46%的平均漲幅。招商證券投資收益(含公允價值變動)67.77億元,同比下降39%,降幅低于前十券商降幅平均值和全行業降幅。
對于2023年的總體方針,吳宗敏稱,公司將堅決貫徹“大而穩”的總體戰略方針,加強市場研判和風險控制,統籌做好大類資產配置,根據市場形勢變化及時調整、優化整體投資結構,在有效減少業績波動的同時,全面提升投資廣度和深度,發揮金融投資收入穩定器作用;大力發展客需驅動和中性策略業務,充分發揮其收益穩健、受市場波動影響小的優勢,繼續擴大業務規模。
中信建投證券:目前沒有收購其他券商計劃,2023年持續加強合規建設
收購兼并是券商做強做大的重要方式,對于公司未來是否有收購其他券商的計劃,中信建投證券董事會秘書王廣學表示,公司目前沒有收購計劃。
在大幅2023年是否有加強內部合規的相關新措施時,王廣學表示,2023年公司將在構建風險防控體系、推進合規文化深化年建設、推進客戶管理系統建設、加強數字化員工展業管理等方面持續加強合規建設。
對與全面注冊制和投行業務,王廣學說,公司投行業務緊密圍繞全面注冊制實施,繼續深化“行業+區域+產品”的矩陣式布局,不斷提高客戶質量和項目質量,努力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綜合投資銀行服務。公司投行業務與其他業務全面協同,為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
比如在依法合規的基礎上與投資子公司協同,緊密圍繞“服務實體經濟、落實國家戰略”開展業務,打造投資與投行聯動的綜合服務能力,增加早期優質項目的覆蓋廣度和深度;加強與分支機構的協同,助力公司財富管理業務高質量發展。謝謝。
對于是否會持續加大信息化投入,將更多經費投入到企業內部的IT團隊當中,中信建投證券總經理李格平表示,公司希望通過持續、合理的信息化投入,形成可根據不同業務線特點,進行差異化支撐的信息系統與數據管理體系,提升信息系統建設與管理能力,以推進公司的數字化轉型,并逐步向智能化方向有序發展。
回應持倉美元債情況
光大證券境外業務也被“盤問”
高收益的美元債自2018年以來一直是中資企業赴港債券融資的熱門選項。彭博社數據顯示,2021年中資企業發行的中資美元債券共416只,總融資規模達到了1767.95億美元。
然而進入到2021年下半年,港股和中資地產美元債在二級市場出現大幅下挫。據天風證券3月29日發布的研報顯示,2022 年至今,違約地產中資美元債共計 89 只,違約主體共計 46 家。
隨著在港中資券商的2022年業績的披露,集體不同程度的虧損也“浮出水面”。集體出現虧損的原因,除了2022年港股下行、券商經營環境變化、全球貨幣政策緊縮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情況就是中資券商集體踩雷中資美元債。
深陷巨虧“泥沼”的除了海通國際外,交銀國際2022年股東應占虧損也近30億港元,國泰君安國際凈利潤也“驟降”九成,自營交易虧損達4.48億港元。此外,光大控股、興證國際和申萬宏源香港等多家在港中資券商也都錄得虧損。
中泰國際研究部主管趙紅梅在研報中指出,2021年至2022年,中資在港券商頻發虧損,除了外部環境惡劣以外,沒有執行嚴格風控,行業配置過于集中等問題也值得反思。
在4月7日的業績說明會上,投資者直接問光大證券執行董事、總裁劉秋明:“貴司境外業務發展如何?是否持有較高的中資美元債?風險敞口如何?”
劉秋明對此回應道,截至 2022年末,公司海外證券經紀業務客戶總數為14.2萬戶,同比增長0.56%。根據香港聯交所公開數據,港股經紀業務市場份額為0.26%。2022年,香港子公司完成12個港股IPO承銷項目,其中2個項目為獨家保薦人。公司海外自營沒有直接持有中資美元債,資管業務個別資管產品持有極少量中資美元債,普遍評級較高,風險可控。
3月底,中國銀行間交易商協會對光大證券等4家涉及發行環節違規金融機構啟動自律調查。對于此事,光大證券執行董事、總裁劉秋明向投資者表示:“該事項起因為四平城投PPN項目因交易商協會抽查聯席主承銷商中信銀行承銷項目,過程中發現發行人違反交易商協會相關要求,近期發行人已被協會處以警告的自律處分措施,公司作為主承銷商在近期也收到協會啟動自律調查的通知。公司目前正在積極配合協會的相關自律檢查工作,同時,公司也將加強對投行項目的合規風險管控,努力提升項目質量。該事項不會對公司經營帶來重大影響?!?/p>
東興證券回應:對投資者可能遭受損失深表歉意
對于2023年的發展,東興證券總經理張濤表示,在宏觀環境逐步改善、資本市場改革深化推進的大背景下,2023年公司將圍繞“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鞏固優勢業務,補齊業務短板,加強內外部協同,優化資源配置,打磨差異化特色,為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穩步推進公司戰略。二是加快業務轉型升級,固本強元謀發展。以投研為驅動,打造投研中心和產品中心;大投行發揮牽引作用,帶動機構業務發展;大資管提升主動管理能力,打造品牌財富管理型和投資投行型大資管業務;大財富加大渠道能力建設,加快推動財富管理轉型;大投資豐富投資品種及投資策略,堅定去方向性轉型。三是深化集團協同,打磨差異化特色。四是加大數字化建設,踐行科技賦能。五是加強人才隊伍保障,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六是健全風險管理體系,堅守合規風險底線。
對于澤達易盛涉嫌欺詐發行的問題,張濤表示,公司對投資者因澤達易盛涉嫌欺詐發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而可能遭受損失深表歉意。公司將全面配合監管部門相關工作,依法妥善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切實履行保薦人的持續督導職責,認真反思,加強管理,持續提升執業質量,不斷提高履行服務實體經濟使命能力。
截至目前,東興證券尚未因澤達易盛事項受到行政處罰或行政監管措施,該事項的后續進展存在不確定性。公司目前經營情況正常,將嚴格按照監管要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敬請您關注公司公告。
對于投資者提出的東興證券股價及市值偏低問題,張濤表示,公司估值變動取決于每股收益、行業市盈率、流通股本、投資者預期等多種因素。公司正在積極研究經營對策,借鑒先進經驗,圍繞公司總體戰略,努力推動內部改革和業務轉型升級,加強經營管理,推動收入結構不斷優化,促進公司高質量發展,提升公司投資價值,努力回饋廣大投資者;同時繼續加強與市場分析師、投資者的密切溝通交流,進一步提升資本市場對公司投資價值的發現和認可。
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張濤稱,數字化轉型已成為證券行業共識。公司近年來持續加大信息技術投入,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完善客戶服務體系、改進業務運營模式、提升內部管理水平、增強合規風控能力,助力公司各項業務發展。公司致力于打造多層次交易體系,通過東興198APP提供價格寶、金股在線等多種智能化投資工具,同時通過搭載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在財富管理領域已實現智能開戶、智能客服、智能資訊和精準營銷;兩融業務實現智能信用管理等,全方位提升客戶體驗。公司將持續推進“戰略引領、數字驅動、科技賦能、協同創新、共建智慧東興”的數字化戰略,全面推動數字化建設。
并購重組業務的開展上,張濤介紹,作為投行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司重視發展并購重組業務。近幾年公司并購重組業務取得了較好成績,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的統計數據,公司財務顧問收入在行業內排名較為靠前。未來,公司將在并購重組業務方面,加強與集團業務協同,借助公司股權融資業務優勢,圍繞集團不良資產主業機會,積極探索債務重組、資產重組、技術重組、產業并購基金等企業重組方式,逐步培育形成具有公司特色的財務顧問業務,協助集團不良主業嫁接資本市場。
中原證券:深耕河南“總基地”
中原證券董事長、執行委員會主任委員菅明軍表示,2022年公司的業績雖然出現下降,但平穩健康發展的總體態勢沒有改變,去年公司未發生一起風險事件,投行、投資和經紀等主體業務增長勢頭強勁,為今年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后續發展中,中原證券將大力推進公司定增工作,補充資本積極應對行業競爭。公司作為滬、港兩地上市公司,近年來通過香港和上海兩地資本市場融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公司凈資本不足的問題,但目前公司凈資產和凈資本仍明顯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本次融資如獲成功,將為加快發展提供更加可靠的資金保障。
中原證券總裁、執行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總會計師、財務負責人李昭欣介紹,公司堅持“深耕河南、面向全國”戰略導向,加快優化發展空間布局,具體就是“一個總基地、三大重點區域”。
一是做實河南“總基地”,持續深化省內分支機構組織功能完善和專業化能力建設,充分發揮鄭州、洛陽等重點城市區位優勢,大力挖掘增長潛能,全力鞏固省內地位和領先優勢;二是上海中心經過多年發展,已較為成熟,未來將加大對江浙地區的業務開拓,進一步提升發展質量;三是加快廣深業務中心發展,積極把握粵港澳大灣區業務機遇,充分利用橫琴、前海等區域的優惠政策,持續深化粵港聯動,進一步探索公司業務協同發展新模式,盡快成為公司新的利潤來源;四是抓住北交所設立帶來的發展機遇,推動公司北京區域業務加快發展,逐步構建“一個總基地、三大重點區域”的發展格局。
執行委員會委員、董事會秘書朱啟本介紹了全面注冊制下中原證券的布局情況。朱啟本稱,去年6月份,河南省政府出臺《河南省推進企業上市五年倍增行動方案》,該文件要求“發揮中原證券本土券商主體作用,推行投行、投資、投貸聯動‘三位一體’金融服務模式”。
中原證券將積極把握注冊制帶來的政策機遇和省政府五年倍增計劃的區域紅利,繼續貫徹落實公司“三位一體”金融服務模式,省內省外市場并重,在大力支持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中尋找業務機會,豐富項目梯次儲備。加強投行團隊建設,引入高素質團隊,不斷提升證券發行定價和承銷能力,加強項目后續服務,滿足客戶不同的融資需求。加強與研究所合作,對投行客戶的行業特征、市場競爭格局、上下游產業鏈、行業發展趨勢等進行研判分析,深入推進企業上市首發、增資擴股、發債融資、兼并重組等業務。
編輯:小茉
審核: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