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蟲創意/供圖 周靖宇/制圖
陳嘉禾
支撐人類從原始時代發展到如今高度文明的主要動力,就是技術。千萬年以來,人類文明所采用的技術不斷更迭,由此推進了人類社會不斷進步。在原始人眼中毫無用處的沙子,在封建時代可以筑成城墻,在今天可以做成算力近似無限的芯片,這就是技術變革的偉大之處。
對于投資來說,不可避免的事情是必然要面對技術的改變。技術的變化趨勢,可以劃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幾乎不改變的技術、有可能發生巨大變動的技術、逐漸進步的技術。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三種不同的技術變革,會對企業價值帶來什么樣不同的影響。
幾乎不改變的技術
對于不少企業來說,它們所面對的技術環境,是幾乎沒有任何改變的。當然,完全不改變的技術環境并不存在,任何人也沒法預測50年以后的技術環境。這里所說的是在投資所涵蓋的時間范圍內,也就是一般來說在10到20年的時間跨度里,我們看不到技術改變的可能性。
比如,很多傳統材料行業的技術變革就很小,這些材料的開采和冶煉已經經歷了太長周期的發展,能再進行技術升級的空間比較有限。同時,由于它們的產成品比較單一,因此也很難在產品設計上應用新的技術。諸如鋼鐵、煤炭、造紙、林木、水泥等等,大多屬于這一范疇。
同時,這些行業所面臨的上下游環境,技術變革也不大。以鋼鐵為例,上游的鐵礦石開采沒有太大的變化,下游的諸多用鋼行業的技術變化也不大(技術變化和商業周期的起落是兩回事,后者經常導致鋼鐵行業的價格波動)。
對于這些行業來說,變化不大的技術,帶來的既有好的影響,也有壞的影響。
從好的方面來說,非常穩定的技術環境意味著企業不用對付突然改變的技術,效率低一些的企業,或者在某個技術關口判斷錯誤的企業,也不會立即被市場拋棄。
但是,從壞的方面來說,由于這些行業的技術過于成熟,沒有多少變革的空間,這也就意味著不同企業之間的技術水平大同小異。一家企業即使比對手的技術稍微領先一些,用不了多久也會被對手趕上。
尤其對于行業的龍頭企業來說,不變的技術是一件糟糕的事情:這意味著沒有什么機會,能夠拉開自己和競爭對手之間的技術距離。
當然,商業的有趣之處就在于,同樣的規律并不一定適用所有的行業。在一些不以技術改進為方向的行業中,完全不變的技術也不會對企業的盈利能力造成影響,典型的行業就是白酒。白酒的釀造技術幾乎沒有任何變化(甚至變了消費者還不高興),對于一些高檔白酒來說,消費者看上的就是品牌。
有可能發生巨大變動的技術
在“幾乎不變的技術環境”對面的,則是不少企業所面臨的技術環境有可能發生巨大改變。
這種技術環境的巨大變化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企業現有的技術面臨被淘汰的風險;另一種則是企業所處的行業,其技術正在發生巨大變革,沒人知道最后勝出的贏家究竟是哪種技術。
不幸的是,對于投資來說,這兩種變動巨大的技術環境,都不是什么好事。當然,第一種比較容易理解,第二種則需要更多的解釋。
對于第一種情況,即企業現有的技術面臨被淘汰的風險,那么毋庸置疑,在長周期來說,這必然是一件糟糕的事情。隨著舊有技術的逐漸出局,抱著這些技術的企業會面臨越來越小的市場空間,就像一頭擱淺在沙灘上的鯨魚那樣無助。
這一類的例子,在歷史上有很多,比如:數碼相機取代傳統照相機,電子支付取代紙幣,傳統能源中的煤炭、石油逐步被新能源取代,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壓制,等等。
在這些案例中,抱有原來技術的企業,其企業價值往往在長期會受到壓制。當然,這并不妨礙在短周期,比如兩到三年的周期中,由于一些短周期的波動,這些傳統企業仍然會有很好的財務表現。
而第二種情況,即技術正在發生巨大變革,沒人知道贏家是誰的情況下,投資者則會面對一個非常不確定的環境。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所使用的技術,是一種非常新的,以前沒有出現過的技術。這種技術往往剛剛被投入市場,參與其中的企業很多。這時候,技術的快速變化、企業本身的競爭力,都會構成決定最后贏家的重要因素。
比如,在2005年網絡購物技術剛剛興起時,市場上有上百家企業從事網絡購物。在2015年智能快遞柜行業剛剛普及時,許多企業開始參與到智能快遞柜的建設中。
在這種新技術快速變革、快速鋪開應用的情況下,經過大浪淘沙,幾年以后一定會留下一小部分企業,其取得的成功無與倫比。但是,正所謂“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過于動蕩的技術環境在造就了一個、或者幾個贏家的背后,往往是許多的輸家,以及這些輸家身后的投資者們巨大的虧損。
這時候,贏家所贏得的鮮花掩蓋了輸家的慘痛,成功的經驗讓人們相信成功是理所當然獲得的,卻忘記了這其中也有不少運氣的成分。
對于這種技術環境,一個相對靠譜的投資方法,是把市場上所有的企業都買一遍。由于這種技術環境下的贏家往往會有很大的漲幅,因此即使只壓中了百分之幾的投資倉位,所獲得的回報往往也可以覆蓋所有的損失,不少風險投資機構就是這么干的。
逐漸進步的技術
在以上兩種情況以外,還有第三種技術變化環境:逐漸進步的技術。對于投資來說,這種技術變化環境是最理想的。
所謂“逐漸進步的技術”,指的是這種技術不會發生巨大變化,但是會隨著研發進程的投入,不斷發生進步。
比如說,高端電梯的技術,往往會不斷進步,但是電梯本身并不會變革;在芯片時代,每年新的芯片都會比上一年的算力更強、功耗比更低、納米數更小,但是并不會發生質的改變。
不少運動類消費品也是如此,比如運動自行車、運動鞋、戶外用品,等等。這些產品本身不會發生巨大的變革:戶外帳篷則從成吉思汗時代開始,就永遠差不多是那樣。但是,每年持續投入的研發經費,讓企業可以用更好的材料、更優秀的設計、更貼合人體工程學的構造,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
再比如說,空調、洗衣機、冰箱、各種小家電基本上都屬于這個范疇。這些家電的基本技術沒有太大的變化,洗衣服永遠是生活的必需。但是,隨著技術的不斷升級改進,今天我們的洗衣機已經比50年前的好了太多。
逐漸進步的技術,對于行業內已經占據優勢地位的企業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一方面,企業不用面對過于激烈的技術變革,不用擔心自己給時代甩下(因此投資者也不用有此擔心);另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不斷投入研發成本,造出更好的產品,拉開自己和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繼續鞏固自己的優勢地位。
如何抓住技術的變革
以上,就是在投資工作中,我們需要考慮的三種不同的企業技術變更環境。那么,投資者也許會問,我們又不是專業技術人員,如何才能有效判斷企業的技術究竟如何演變呢?
其實,對于投資來說,我們大可不必擔心技術的專業性問題。除了一些特別專業的技術領域,投資者對于絕大多數技術來說,只要通過簡單的學習,就可以掌握技術發展的大致脈絡。而對于那些難以掌握的高精技術,投資者只需要放棄就可以了,我們也不用看懂每家公司。
而對于技術細節來說,投資者并不需要知道的那么多,畢竟我們不是實驗室的技術員。
比爾·蓋茨曾經說過一段往事,有一次在聚會上,沃倫·巴菲特問了他許多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這樣的:“為什么飛機不可以用電池驅動?”于是蓋茨向巴菲特解釋了原因:“電池的能量密度太低,大概只有航空燃油的1/30,所以沒法用在飛機上?!?/p>
從以上這個例子可以看到,巴菲特所關心的技術要點,其實并不復雜,只是技術的大方向而已。他對于電池的理解,甚至還停留在“為什么沒法用在飛機上”這樣簡單的層面。至于電池到底怎么設計和生產,以巴菲特當時對電池的理解水平,我想他肯定不知道。
所以,對于投資者來說,只要我們保持對技術的適當關注,把自己對技術的演變維持在一個兩三年的周期角度,對于投資來說也就足夠。畢竟,如果一種技術的變更是以幾個月為周期的,那么它的變化也就太快,太不值得投資了。
(作者系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