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編者按:歲月不居,時節如流。2022年即將過去,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厥走@一年,意義非凡。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描繪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應對超預期因素沖擊,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科技創新成果豐碩,改革開放全面深化,保持了經濟社會大局穩定。開弓沒有回頭箭,改革關頭勇者勝。在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之際,本報編輯部評選出2022年國內、國際十大財經新聞,以饗讀者。
1、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2022年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新冠防控進入新階段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3年來,我國堅持走小步不停步,因時因勢、審時度勢、實事求是對疫情防控措施進行優化和調整。國家衛健委26日發布公告,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自2023年1月8日起,實施“乙類乙管”。
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舉行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定調明年經濟工作,明確指出“明年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
4、房地產政策持續優化
2022年以來,中央和地方有關部門對樓市調控政策持續進行優化調整,進一步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11月,央行、銀保監會及證監會等部門,從信貸、債券、股權方面“三箭齊發”,全面支持房企融資,“金融16條”、預售資金監管新政、支持房企股權融資等陸續出臺,幫助優質房企恢復經營“造血”功能。
5、A股公司突破5000家 IPO全球居首
11月22日,隨著鼎泰高科、矩陣股份登陸A股,A股正式踏入“5000+”時代。截至目前,A股市場市值總規模近80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二。2022年,滬深交易所IPO籌資額分列全球各交易所第一和第二。
6、中美審計監管合作取得進展
美國東部時間2022年12月15日上午,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發布報告,確認2022年度可以對中國內地和香港會計師事務所完成檢查和調查,撤銷2021年對相關事務所作出的認定。12月16日,中國證監會表示,歡迎美國監管機構基于監管專業考慮重新作出的認定,期待與美國監管機構一道,在總結前期合作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推進今后年度審計監管合作,相互尊重,增進互信,形成常態化、可持續的合作機制,共同營造更加穩定、可預期的國際監管環境,依法維護全球投資者合法權益。
7、國產新能源汽車強勢崛起
中汽協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625.3萬輛和606.7萬輛,同比均增長1倍,提前3年完成25%的滲透率目標。中汽協預測,2022年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為670萬輛,同比增長90.3%;2023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900萬輛,同比增長35%。新能源汽車在中國自主品牌汽車“走出去”的里程碑上也在扮演重要角色。2019年至2022年前11個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從7萬輛躍至59.3萬輛,占汽車出口比重從7%攀升至21%。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大國。
8、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實施
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正式公布;11月,《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正式向社會公布,個人養老金制度進入落地實施階段。個人養老金制度啟動實施有助于加快構建多層次、多元化養老保障體系,加快推動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發展壯大,同時為資本市場提供長期、穩定“活水”,增強資本市場穩定性。市場預測,經歷5年至10年的發展,個人養老金累計金額可達萬億元以上水平,逐步成為中國養老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9、人民銀行連續降息降準
今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7次使用降準降息的調控工具,其中2次降準、2次降息、3次“雙降”。12月17日,央行副行長劉國強對2023年的貨幣政策進行解讀。他表示,2023年貨幣政策總量要夠、結構要準??偭恳獕?,既包括更好滿足實體經濟的需要,也包括保持金融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資金價格維持合理彈性,不大起大落。結構要準,就是要持續加大對普惠小微、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要繼續落實好一系列結構性貨幣政策。
10、銀行理財產品大面積破凈
今年11月,綜合反映銀行間債券市場和滬深交易所債券市場的中證全債指數累計下跌0.88%,創2020年6月以來單月最大跌幅。債市下跌對以債券為底層資產的銀行理財和純債基金的凈值造成極大沖擊,大量銀行理財產品跌破面值。投資者應正視銀行理財底層投向可能的波動情況,也需要重新評估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
本版撰文:吳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