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國內創投業過得依舊有些艱難,但在匍匐前進中,我們看到了創投人以信念,向內生長的力量。
這一年,機構IR將募資的觸角延伸至廣闊的縣域,投資人把目光投向科研院所的實驗室;
這一年,困擾行業多時的“減持”、基金轉讓等問題終于有了“破冰”之舉,行業為之振奮不已;
這一年,“強者恒強”的態勢進一步深化,“二八分化”走向“一九分化”已成不爭的事實;
這一年,市場投資主體越發豐富熱鬧,國資、CVC,甚至連FA也都來下場做投資......
有人逆勢突圍,有人黯然隱退;有些秩序正被深度重構,有些堅守正被逐漸打破。大疫三年,變局加速,創投業與各行各業一樣在變化中尋找不變,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仡欉^去一年,國內創投業表面波瀾不驚內里卻漣漪不斷,十大重點事件、那些值得被銘記的片段,是時光的注腳,更是新光景的開端。
如今,我們正逐漸走出疫情的陰霾,以沉淀了三年的內生力量,向著光的方向再出發......
01、證監會啟動私募基金向投資者實物分配股票試點
GP何時賣出手中持有的企業股票才能皆大歡喜?這個一直困擾GP的問題終于在2022年迎來“破冰”。今年7月8日,證監會宣布啟動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向投資者實物分配股票試點工作,根據該試點安排,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可與投資者約定,將基金持有的上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前的股份通過非交易過戶方式分配給投資者(份額持有人)。
此后在10月14日,證監會表示,已原則同意開展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向投資者實物分配股票首單試點,上海臨理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成為首家試點單位。對市場各方主體而言,這項試點可謂創造了“共贏”的局面:一方面,并不擅長二級市場操作的GP無需再為何時減持和賣出發愁,而是更專注于一級市場投資業務;另一方面,LP也多了一個獲取項目收益的選擇;此外,二級市場也不會因為私募基金集中減持而產生較大震蕩。
初衷很好,操作還需更“接地氣”。業內對此既期盼也顧慮,紛紛期待有更多的案例落地,期待監管繼續出臺一攬子更有指導性的實施細則,方能促進該試點真正惠及各方。
02、國資背景S基金紛紛落地
2022年,私募股權二級市場的活躍度有了大幅提升,也越發受到行業和政策層面的關注。今年6月,上海市國資委研究制定了《上海市國有企業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基金份額評估管理工作指引(試行)》。這一政策填補了國有基金份額評估與估值管理的政策空白,為國有基金份額的轉讓起到了示范性指引作用。今年9月,上海S基金聯盟宣告成立,聯盟由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和上??苿摶鹇摵习l起,首批成員包括國內知名投資機構、國家級母基金、海內外知名市場化S基金、地方引導基金、銀行、保險、信托、地方國企和產業集團等70余家一線機構。11月,上海引領接力行健私募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完成登記,總規模100億元人民幣,首期30億元,標志著上海引領股權接力基金運營工作全面啟動。近日,上實盛世S二期基金也正式關賬,規模8.89億元,實現超募。
S基金在2022年取得長足發展正是抓住了今年的大環境,在多個綜合因素影響下,今年的資產估值水平均有所下降,這為S基金市場帶來了不錯的機會。但目前來看,國資在平臺上的交易更為活躍,市場化機構還在觀望。業內預計,未來還會有更多市場化機構參與份額轉讓,市場也會更加活躍。
03、頭部VC機構逆勢募資
年年募資難,可年年都有頭部機構在募資市場中“出圈”,2022年也不例外。據融資中國報道,今年以來,包括紅杉、高瓴、深創投、中金資本、達晨、啟明創投、凱輝基金、藍馳創投、黑蟻資本、盈科資本、豐年資本等紛紛實現募資,新基金資金陸續到位。截至2022年10月,新設立的基金數量超過7800只,超出去年41.8%,大額募資金額占比較低,小基金數量占比呈上升趨勢,40%及以上的新基金募資規模在10億-20億元人民幣,而超過三成機構設立了多只基金,如中金資本、毅達資本等機構,新設基金均在2只以上。但需要指出的是,不少機構的這一輪募資周期都超過1年,僅有少數機構是在1年內完成的,這也側面反映出即便對于頭部機構來說,募資也絕非易事,募資難依舊是橫亙在每一個投資機構面前的難題。
04、國資LP優化整合下場做GP
國資LP“大躍進”已是近年來創投圈肉眼可見的趨勢,且在2022年再次得到強化。清科統計的2022年前三季度數據顯示,絕大多數大額人民幣基金均由國資背景的管理人發起設立——比如100億以上的基金,94%是國資背景;50億-100億的基金也有近60%是國資背景,而30億-50億級別的基金當中72%是國資背景;只有規模小于一個億的基金中,國資占比較低一些。
在國有資本成為重要募資來源的同時,也出現了幾個明顯的趨勢:一個是地方政府引導基金從省級發展到市級,甚至逐步擴大到縣級。清科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國內新設立的60只政府引導基金中,有30只為區縣級政府引導基金。其次,地方引導基金也在2022年啟動了優化整合,做法包括在出資比例上加大對創投類基金的支持、放寬對子基金的返投比例要求、或是將一個地方的多只基金進行合并重組。此外,國資LP也不甘于只做LP,開始提升直投能力,慢慢蛻變為GP。
05、VC/PE涌向新加坡
2022年的創投圈曾一度刮起去新加坡募資的“旋風”,無論是美元基金、人民幣基金,頭部機構還是中小機構,都想去新加坡看看機會。甚至有媒體報道,今年9月,國內有七成投資人、企業家都在新加坡扎堆參加活動,新加坡核心地段的酒店還出現“一房難求”的盛況。究其原因,還是新加坡“錢多”,Henley&Partners研報顯示,2022年預計會有2800名億萬富翁前往新加坡,通過設立家族辦公室的方式管理資產。
事實上,不少機構早已在新加坡“潛伏”。國內的一線投資機構高瓴資本、紅杉資本、金沙江創投、藍馳創投、源碼資本、元璟資本等十余家機構均在新加坡開設辦公室。但不爭的事實是,新加坡市場太小,天花板太低,給投資人的想象空間有限,與其說新加坡是一個市場,不如說只是一個辦公室,對投資人來說,“醉翁之意”或許不在“坡縣”,而是背后快速成長的東南亞市場。
06、孫正義隱退
在軟銀最新財季報告會上,65歲的孫正義鄭重宣布以后不再出席軟銀財報會議,并將集團的日常工作交給CFO后藤芳光等軟銀高管。告別軟銀,退出風投后的孫正義將專注于芯片公司ARM。作為曾經的“全球科技投資第一人”,孫正義這一次離開背后有太多的無奈。這些年,軟銀這個龐大的資本帝國體量不斷縮水,軟銀愿景基金也接連遭遇慘敗,孫正義個人也從日本首富變成了“首負”,據軟銀最新財報測算,孫正義目前欠軟銀的負債已經達到4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35億元)。孫正義的離去,對軟銀和愿景,以及其本人來說,都將是一個新的開始。而作為風投史上最具話題性的人物,孫正義的退休也意味著一個投資時代的落幕。
07、CVC強勢崛起
2022年對廣大財務VC機構來說,有一股極具挑戰性的力量強勢崛起——CVC。如今,產業資本正在成為中國創投領域的一股重要力量。數據統計,2022年創投市場披露的投融資事件中,有產業資本(CVC)參與的事件數量占比超過30%。對于大多數創業者,CVC備受歡迎的很重要原因是,在投錢的同時,還可以為企業帶來產業資源的傾斜和訂單,這對大部分財務VC來說,堪稱降維打擊般的“殺傷力”。從大的時代背景來看,互聯網創業已成為過去式,科技創業正當時,意味著過去那些用資金堆起來的商業模式,以及只能為創業者提供資金支持的財務VC正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從投資周期來看,CVC資金來源于自身企業,投資周期也遠比財務VC長,甚至不考慮退出,這為科技企業的長周期發展給予了充裕的時間。在中國發力硬科技的大背景之下,投資的邏輯已從風口邏輯轉向產業邏輯,財務VC將如何求生成了其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08、VC盯上Web3.0
伴隨元宇宙概念在2021年出圈,關于新一代互聯網協議的Web3.0在2022年迎來了爆發期。今年以來,多個Web3.0項目的融資背后出現了老牌風險投資機構的身影,這些曾在Web2.0時代成功押注了臉書、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等互聯網明星企業的VC巨頭們,已經開始布局Web3.0。比如,6月初,紀源資本(GGV)宣布,聯合軟銀愿景基金二期,領投了Web3.0基礎設施提供商InfStones的新一輪融資。同月,去中心化交易所ByteTrade也宣布獲得新一輪4000萬美元融資,由SIG海納亞洲創投基金領投。紅杉資本還在2021年10月專門推出了一只資金規模在5億-6億美元的加密基金,專注于加密貨幣投資。根據公開信息,2022年1月-4月,紅杉資本僅在Web3.0領域就有17筆投資。有業內人士認為,Web3.0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共識”,不管是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還是開發者,大家的參與都是共建共識的過程,只有共識越多,項目才會成長得越好,而VC的參與正是壯大共識的重要部分。
09、VC/PE到中西部募資/投資
2022年的募資形勢依舊嚴峻,一些投資機構把目光投向了所謂“下沉市場”,嘗試到低線城市乃至縣城去募資。當下,雖然整體募資規模在大幅收縮,但是下沉市場的確存在可觀的新增量。據統計,僅百億級別的政府引導基金,2022年以來已經官宣了近40只,并且它們多數來自歷史上創投并不發達的低線城市?!跋鲁痢蹦假Y的都有誰,肯定不是頭部機構,因為他們都在想著怎么向上“突破”。真正考慮“下沉”的多數還是中腰部機構。然而,“下沉”募資/投資卻是一件苦差事。一方面,很多地方產業基礎薄弱,正常完成返投的難度極大;另一方面,拿了當地的錢之后,要進行社會化募資也非常困難??偟膩碚f,在募資困境面前,投資機構一方面需要破局、尋求差異化發展;另一方面,還真的要認真考慮,有些錢是否真的適合自己。
10、FA人開始“翻身農奴把歌唱”
2022年的FA人終于體驗了一把“翻身農奴把歌唱”的感覺。募資寒冬、投資不易,FA卻忙得熱火朝天。以前是FA人“求著”投資機構看案子,現在卻輪到投資機構“求著”FA找項目、推項目,如今找FA要項目的投資人,比找他們融資的創業者還要多。根據鈦媒體數據庫和三方數據驗證,截至目前,2022年頭部FA的全年交割成績均突破300億,逆勢上揚,達到了歷史最高點。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不少FA正逐漸VC化,以組建基金的方式參投相關項目成為FA的標配,如光源、高鵠、易凱、勢能、穆棉等精品投行們,幾乎都擁有自己的盲池基金。當然,在硬科技投資時代,FA也迎來了不小挑戰,以前只是簡單梳理互聯網項目BP、商業模式就能和投資人講故事,現在70%都是硬科技項目,想要達成交易還要懂行業、懂技術,FA在硬科技時代成為一級市場中重要的角色,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話術把項目推給投資人,是FA需要開始修煉的硬功夫。
校對: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