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dzsto"></td>

    <p id="dzsto"></p>
      <table id="dzsto"><option id="dzsto"></option></table>
    1. <acronym id="dzsto"><label id="dzsto"></label></acronym>
      2022年券業十大新聞出爐!涉科創板、個人養老金和從業資格考試等,業績結束四連增,明年能否觸底反彈?
      來源:證券時報網作者:券商中國 許盈 劉藝文2022-12-29 08:22

      2022年,證券行業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服務實體經濟和居民財富管理能力不斷增強。

      回顧過去一年,資本市場政策不斷:萬眾期待的個人養老金業務在年底上線,為券商財富管理、公募業務帶來機遇;醞釀已久的科創板做市制度在今年開閘,為券商帶來新的業績增量;股民數量突破2億人,進一步煥發了財富管理領域的潛力。此外,券業版個人征信系統上線、薪酬指引的出臺,為行業行穩致遠打下基礎。十年一遇的新股破發潮,考驗著券商的定價與承銷能力。多家券商易主、更名,為行業發展帶來更多想象空間。

      1、業績結束四年正增長,自營成拖累

      2018年以來,證券行業整體保持營收、凈利逐年雙增的趨勢,截至2021年證券行業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967.95億元,實現凈利潤2218.77億元。不過,在業績持續增長4年以后,券業業績持續改善的勢頭在2022年戛然而止。

      中國證券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140家證券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042.42億元,凈利潤1167.63億元,分別同比去年下滑16.95%及18.90%。Choice數據顯示,42家上市券商中,僅2家券商今年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

      券商業績座次也發生較大變化。今年前三季度,中信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分別以165.68億元、84.28億元、78.21億元的歸母凈利潤位列前三甲,而去年同期這三家券商均高居前四。中國銀河、中信建投分別由去年同期第10、第11名躍升至第四、第五名,凈利分別為64.40億元、64.37億元。

      業務結構上,經紀業務重回營收第一來源,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占比高達28.83%,投資收益則退居第二,占比為18.42%。反觀2021年、2020年同期,投資收益均占比超29%。

      各主營業務收入中,投行業務仍保持正增長,而自營業務下滑成為拖累券商業績的主要原因。根據中證協數據,今年前三季度,140家券商合計實現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凈收入446.03億元,同比增長7.22%;而證券投資收益(含公允價值變動)僅為560.49億元,相比2021年同期的1064.04億元幾近腰斬,下滑幅度達到47.32%。

      點評:今年以來,跌宕起伏的市場行情也讓券商自營難以獨善其身,由往年業績提升的“小甜甜”變為拖累業績的“牛夫人”。整體而言,券商業績仍然難以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如何熨平周期、增強業績穩定性仍然是券商未來的必修課。

      2、分類評級結果不再公布

      2022年,中國證監會不再公布2022年證券公司分類結果,改為由地方證監局通過不同形式進行“一對一”通知。

      一直以來,證券公司分類結果是券商最重要的年度大考。根據《證券公司分類監管規定》,證券公司分為A(AAA、AA、A)、B(BBB、BB、B)、C(CCC、CC、C)、D、E等5大類11個級別。券商的分類結果,將影響到新業務資格、監管資源分配、現場/非現場檢查頻率等重要事項。

      連續12年的“公開披露”緣何改成“點對點通知”?據券商人士分析,監管一直有“證券公司不得將分類結果用于廣告、宣傳、營銷等商業目的”要求,此次變化或進一步從制度上限制券商對于分類結果的使用用途。

      目前,對于券商的分類管理,除分類評級之外,還有白名單制度。從2021年5月起,中國證監會開始公布券商白名單,首批29家券商入圍。至今,監管已公布過7批次白名單。最新一期的證券公司白名單更新于2022年6月,共30家券商入選。

      2022年6月證券公司“白名單”(來源:中國證監會網站)

      點評:此前在2020年9月,監管就已經取消了對于上市券商在中期報告中涵蓋證券公司分類結果的披露要求。如今,隨著分類結果不再公開掛網,其“主要供證券監管部門使用”“不得用于廣告、宣傳、營銷”的初心也將得以更好地貫徹。

      3、科創板推出做市制度

      2022年,醞釀已久的科創板做市制度終于開閘。

      回顧過去一年,科創板做市商機制穩步推進。5月12日,證監會發布了《證券公司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試點規定》,正式開啟了科創板股票做市機制的準備工作。2022年7月15日,上交所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實施細則》和《上海證券交易所證券交易業務指南第8號——科創板股票做市》,對科創板做市交易業務作出更加具體細化的交易和監管安排。

      2022年10月31日,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正式啟動。在剔除重疊部分后,首批14家做市商為42家上市公司提供做市服務,每家做市商都至少選擇了2家做市標的。

      截至目前,證監會共批復了兩批14家券商的科創板做市商資格,首批8家為申萬宏源、華泰證券、銀河證券、中信建投、東方證券、財通證券、國信證券、國金證券;第二批6家為中信證券、國泰君安、招商證券、興業證券、東吳證券、浙商證券。

      做市標的也持續擴容。截至12月21日,14家做市商共完成100只股票備案,去除重復標的后,覆蓋83只科創板股票,占科創板股票總數近17%。

      點評:科創板引入做市商的混合交易制度,是我國股票市場交易制度的一大創新,有助于改善板塊股票的流動性、增強市場韌性,也為未來其他板塊引入做市商制度起到先行示范效應。從長期來看,做市業務也有望成為券商業績的重要貢獻點。

      4、個人養老金業務啟航

      2022年是個人養老金推出的元年。今年4月,作為頂層制度設計的《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發布,經過半年的醞釀與籌備,11月4日銀保監會等五部門聯合印發《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落地。11月25日,個人養老金制度在36個先行城市(地區)正式實施運作。

      今年11月,證監會確定并發布首批個人養老金基金銷售機構名錄,37家基金銷售機構中,有14家券商在列,分別是:華泰證券、中信證券、廣發證券、中信建投、招商證券、銀河證券、國泰君安、國信證券、東方證券、興業證券、海通證券、申萬宏源、中金財富和長江證券。目前,各券商已陸續上線了個人養老專區,為投資者提供養老投教、甄選產品、養老規劃、市場解讀等服務。

      券商資管方面,已有首家券商資管通過個人養老金系統驗收測試、獲批增設個人養老金基金Y份額。12月24日,東方紅資產管理發布公告稱,旗下3只養老目標基金增設Y類份額。

      國海證券認為,個人養老金與資本市場聯動,帶動多方共贏。對于居民而言,資本市場將助力個人養老金高質量發展,促進實現居民養老金長期保值增值。對于金融機構而言,個人養老金賬戶資金可進行多種金融產品投資,且覆蓋范圍廣泛、期限靈活,將促進金融機構規模增長和業務多元化。

      點評:在歐美資本市場,個人養老金是重要的增量長期資金,隨著我國個人養老金正式開閘,我國資本市場也有望迎來源源不斷的長期資金。個人養老金業務也為券商旗下公募基金、資管和財富管理業務帶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隨著越來越多的居民儲蓄轉化為長期的養老投資,金融機構也需要修煉內功,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產品與服務。

      5、告別“從業資格考試”

      2022年,證券業正式與實施了20余年的“證券從業人員資格考試”告別。

      6月24日,中證協公告稱,根據相關規定,“證券從業人員資格考試”正式更名為“證券行業專業人員水平評價測試”。7月8日,在前期征求意見的基礎上,《證券行業專業人員水平評價測試實施細則》正式發布實施。

      中證協稱,此舉是為規范證券行業專業人員水平評價測試的實施工作,評價證券行業專業人員的專業能力,更好地適應我國證券行業高質量發展新要求。

      與原來的證券從業資格考試規定相比,新規有多處較大改動:一是考試名稱由原來的證券從業資格考試,變成了證券行業水平測試;二是報名條件進行了收緊,本??圃谛I辉倬哂袌竺Y格,碩士在校生仍可報名;三是成績有效期限三年,此前默認長期有效;四是考試的組織形式新增了預約考試;五是考試違規情形由原來的17種增加至20種,加大對考試違規懲罰力度。

      中證協稱,證券業從業人員資格考試實施20余年,為證券行業遴選從業人員把住了“入門關”,約有100余萬人進入證券行業從事證券業務。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變化,證券從業人員管理方式已改變,通過考試不再是從事證券業務所需的必須條件,以資格管理為基礎的考試管理制度已明顯滯后于形勢變化,亟需進行相應調整和完善。

      點評:以考察從業者專業能力為核心的“水平測試”代替準入型的“資格考試”,更適應行業當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6、券業版個人征信系統上線

      9月1日,《證券行業執業聲譽信息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正式實施。與此同時,中國證券業協會也同步更新了從業人員的公示信息欄目。公示信息在原來的基礎上,新增了“表彰獎勵”“違法失信”“其他正面信息”“其他負面信息”等欄目。

      此舉是為進一步建立健全證券行業執業聲譽管理機制,加強對行業主體的自律約束、聲譽約束,充分發揮市場化約束機制的作用,服務好注冊制改革。

      《管理辦法》對證券行業執業聲譽信息的界定、采集、管理、公開、查詢、修復、更正、應用等進行了規范。

      根據規定,執業聲譽信息內容包括基本信息、誠信信息和其他執業聲譽信息?;拘畔閺臉I人員身份識別信息。誠信信息主要包括從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數據庫獲取的表彰獎勵和違法失信信息以及協會作出的自律措施等。其他執業聲譽信息是指協會經相應程序認定或者機構對其工作人員作出的其他正面信息和負面信息等。

      點評:執業聲譽信息管理,類似于券業版的個人征信系統,從業人員的一些基本信息、獎懲正負面信息等都會在系統中有所記錄,是個人的從業檔案。對從業人員的升職跳槽等會有影響。這也警示從業人員,要加強自律,珍惜維護好自己的執業聲譽。

      7、股民數量突破2億

      2月25日,中國結算發布消息稱,自2019年3月突破1.5億以來,A股投資者數量不斷增長,到2022年2月25日已達20000.87萬。這意味著,A股投資者數量已正式突破2億大關。截至今年11月底,最新投資者總量已經達到了2.1億。

      回溯歷史發現,2015年4月,中國結算開始公布每個月的期末投資者數量。在此之前,中國結算主要公布期末股票賬戶數。2015年4月末,A股投資者數量8185萬。在2016年1月末,投資者數量突破1億。2019年3月,投資者數量突破1.5億。2022年2月,投資者數量正式突破2億整數關口。如果以上交所建立為起始點,A股投資者數量達到1億,大概用了26年。而從1億到2億,大概只花了6年時間。

      中原證券研究所負責人牟國洪向記者分析了近些年我國投資者數量快速增長的原因。他認為,其中可能存在著三方面原因:

      首先,我國經濟發展上了一個新臺階,人均GDP跨過重要門檻,居民財富逐年增長,對資產配置的需求逐步增加。

      其次,最近10年來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越來規范,市場制度逐步完善,開戶制度改革和移動互聯網的結合,使投資者能更便捷進入市場。此外,部分優質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和賺錢效應越來越明顯,吸引了更多投資者進入股票市場。

      最后,年輕一代人逐步成為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上世紀80、90年代出生的人陸續進入市場,這代人普遍受教育程度較高,理財觀念較上一代人更活躍,對股票類高風險資產的接受程度更高,參與股票市場的程度較上幾代人更高。

      點評:隨著投資者數量的越發龐大,投資者保護工作變得越發重要。監管機構以及中介機構都應加強投資者權益保護,增強廣大投資者的獲得感。此外,資本市場在發展融資端時,也要注重投資端建設,促進投融資平衡協調發展。

      8、多家券商易主

      今年券商股權變動頻繁,且有多家國資成了券商的新控股股東。3月,指南針公告對網信證券進行重整,指南針投入15億元用于網信證券債務清償,并取得重整后網信證券100%股權。目前,網信證券在指南針的主導下逐步走入正軌。

      6月,新時代證券更名為誠通證券。此前,相關主體所持新時代證券98.24%的股權經公開掛牌,中國誠通受讓了前述股權。新時代證券完成了從民營券商到央企券商的蛻變,已恢復營業。

      7月,國盛證券的母公司國盛金控公告,其50.43%的股權將由江西省交通投資集團等5家公司組成的聯合體斥資88.79億元受讓。12月底,國盛證券向證監會申請恢復正常營業。

      8月,華融證券正式更名為國新證券,國新資本獲得其71.99%的股權。

      9月,天風證券公告稱,宏泰集團將直接持有天風證券11.99億股股份,占天風證券總股本的13.84%。宏泰集團成為天風證券新晉第一大股東。同時,天風證券擬向北京華融綜合投資有限公司轉讓持有的恒泰證券2.49億股股份(9.58%)。該轉讓完成后,金融街集團與其控股子公司將合計持有恒泰證券股權比例29.99%,取代天風證券成為恒泰證券的第一大股東。

      12月,九鼎集團轉讓九州證券72.5%股權獲得證監會批復,武漢市國資旗下多家企業入主。

      點評:中小券商股權變動頻繁,反映出的是證券行業深層次的發展格局問題:向頭部集中,強者恒強的趨勢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中小券商的生存愈發艱難。堅持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可能是中小券商的出路之一。

      9、新股破發潮

      今年上半年新股頻頻破發,被稱為近十年來最大的一波新股破發潮。

      2021年9月,為了解決“機構抱團壓低報價”的問題,監管層修改了詢價制度。部分市場人士認為,詢價新規解決了此前“募不足”問題,但同時新規又產生了定價偏高的問題。上半年的部分月份新股破發率超過30%,個別新股上市首日跌幅超20%,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新股的破發導致了一系列問題,包括投資者打新收益下降、棄購,部分投資者直接退場;投行的包銷壓力增大等。

      對于新股破發的原因,市場人士稱,一方面當時A股市場受到基本面、資金面、情緒面等多重因素影響,整體波動較大,在風險偏好下行階段,投資者參與新股投資的熱情也受到抑制。另一方面,詢價新規發布后,新股發行市盈率較新規前顯著提高,較高的發行估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破發風險。

      后來,隨著市場的逐步好轉,新股破發的現象漸漸減少,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點評:面對市場當時的質疑,監管層保持了戰略定力,堅持了市場化改革的方向不動搖。新股不敗是我國特有的現象,市場化改革就是要將定價權交給市場,對于成熟的市場而言,破發是一種常態。市場需要引導投資者理性看待破發,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

      10、券商薪酬制度指引出臺

      5月,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證券公司建立穩健薪酬制度指引》,對券商及券商子公司建立穩健薪酬制度給出基本規范要求,并要求各家券商保證穩健薪酬制度的有效落實。中證協指出,引導證券公司建立穩健的薪酬制度,是夯實證券行業高質量發展基礎的重要舉措,也促進行業穩健經營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指引規定,證券公司應當制定薪酬預算總額,薪酬方案要充分考慮市場周期波動影響和行業及公司業務發展趨勢,適度平滑薪酬發放安排,同時做好薪酬激勵的極值管控和節奏控制。

      指引還要求,證券公司在制定薪酬制度時,應當建立嚴格的問責機制,增強薪酬管理的約束力,包括但不限于獎金、津貼等薪酬止付、追索與扣回等內容,對違法違規或導致公司有過度風險敞口的高管和關鍵崗位等相關責任人員追究內部經濟責任。

      指引稱,薪酬制度中應當明確不通過包干、人員掛靠等方式開展業務,不通過直接按比例分成等獨立考核方式實施過度激勵,不將從業人員的薪酬收入與其承做或承攬的項目收入直接掛鉤。

      點評:證券行業的高薪一直是比較敏感的話題,牽動著網絡輿論的神經。券商薪酬制度指引的出臺,有利于券商薪酬的規范發放,體現公平性。另一方面,在高度市場化的行業,也需要不斷探索穩定人才與薪酬制約之間的平衡性。

      校對:蘇煥文

      責任編輯: 冉超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亚洲午夜成激人情在线影院

        <td id="dzsto"></td>

          <p id="dzsto"></p>
            <table id="dzsto"><option id="dzsto"></option></table>
          1. <acronym id="dzsto"><label id="dzsto"></label></acronym>